受NAFSA的邀请,我于2014年5月28日参加了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的法学教育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来自挪威、墨西哥、非洲等地以及美国国内法学院的法学教育者就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国际化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我作为来自中国的法学教育者,就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做了主题发言。
5月28日上午的会议,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Carol Silver教授介绍了她在法学教育全球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看着她的PPT,那些翔实的数据、生动的图示,我能够想象这些第一手数据的背后,是多少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每一次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我们太缺乏那种做学问的认真钻研态度了。Carol教授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美国各法学院中国际学生与美国本土学生的融合程度问题。其核心目标在于,如何通过国际学生与本土学生的融合,培养具全球化能力global competence的法学人才。令人震惊的是,从教授的研究数据来看,虽然很多国际学生生活、学习在美国,但融入程度相当低,其中有一项调查数据表明,超过70%的美国JD学生表示他们从来没有与国际学生在课后作业方面进行合作过。不但我,连在场的美国学者也多这个数据表示极度震惊。此外,教授也提出了如何真正培养学生全球化能力的建议,包括学校应该有意识地促进国际学生与本土学生的交流和融合,另外,把国际生与本土学生结对,并鼓励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一项针对国际学生本国的研究项目。
事实上,所谓的全球化能力,绝对不仅是外语能力,甚至不仅仅是对其他国家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全球化的意识、敏感性,是跨文化交际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后者,是一个需要长期融入和浸染的过程。回想起来,英美法项目的学生经常问我:我们将来都要在国内执业,学习英美法有何意义?现在看来,那些英美法的知识点其实不是最主要的,而是英美法制度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包括学习方式(案例教学、倡导学生为主体)是更具有意义的东西。这种文化上的熏陶和影响,对于未来的跨文化交流和工作能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会议上,圣地亚哥大学法学院院长stephan的一席话也引起了我的深思。他说,美国法学院应该为国际学生实现理想创造条件。但是与此同时,来美国法学院学习的国际学生也应该调整自己的预期,对于绝大部分国际学生来说,LLM毕业后留在美国、与美国本土的JD学生进行竞争,势必处于劣势。排除其他因素不谈,仅就语言能力一项就已经让国际学生难于与本土学生竞争。对此,我深有感触。在美国法学院的课堂上,语言的障碍、加上法律制度和法律思维习惯的巨大差异,会让中国学生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挣扎过程。
此次会议的参加者大部分是美国各法学院国际项目负责人,我也趁此机会与他们就LLM项目的现状及趋势进行了交流。我第一次搞明白,在美国,LLM项目可以被归于“灰色地带”的项目。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法学院要接受美国律师协会(ABA)的评估,合格的获得认证,这样的法学院属于approved law school。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律师资格考试。但是ABA在决定是否认证一所法学院时,仅考察他们的JD项目。对于LLM项目,ABA并无统一的评估标准。用美国同行的话说,ABA对LLM项目的基本态度就是“默认”(acquiescence),既不反对、也不批准。因此,其实各法学院的LLM项目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的状况,具体操作模式和质量也就千差万别了。有些法学院是单独开班、单独上课,有些法学院是插班上课、即将LLM学生与JD学生混合上课。那么,LLM学生有资格考律考吗?目前美国约有11个州允许LLM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其中最著名的是纽约州。有些州虽然允许LLM学生参加开始,但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比如马萨诸塞州,就要求LLM学生或者已经在普通法国际获得了法学学位、或者学生已经在本国执业一定年限。
此外,在交谈中很多人提及的一个背景是,近三年来,由于就业市场的变化,美国法学院的JD申请学生人数大幅下降,由此带来了几乎所有法学院的财政危机。部分法学院为了解决这个危机,开始扩大LLM项目的招生规模,希望通过LLM项目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财政危机。当然,这也绝不意味着各法学院会无条件地降低标准,很多项目负责人就直接告诉我:因为中国有太多的法学院、太多的学生申请,所以他们也会严格挑选。而且,他们在中国寻找合作院校时也会格外谨慎、注重质量。
从以上的信息来看,我们的学生在申请美国LLM项目时,首先要睁大眼睛,认真选择学校。相对来说,单独成班的LLM项目,国际生融入的机会会小、程度不深,难于达到出国留学的目的。而且,教学质量恐怕也会难于保障。此外,确实要调整自己的预期值,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就我们自己来说,鼓励教师走出国门,接触、了解自己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确实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国家所面临的外部竞争,产生压力和动力,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更多有意义的视角和信息,避免学生走弯路。从这个意义上,行万里路的意义甚至超过了读万卷书。读万卷书,毕竟是第二手资料,而行万里路,却是第一手的信息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