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在文科生的学分中占了1/8的比例即20学分。这个份量不轻,专业课也就才80多个学分。通识课能否选得对、学得好,对你的本科学习质量具有重大影响。
这几年,我时常让教务秘书将每个同学选的通识课打印出来看。我认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少同学避难就易。看到诸如《经典电影赏析》、《硬笔书法》、《围棋》、《食品安全与卫生》等课程名称,我就觉得这些同学真是在浪费时间。
通识通识,故名思义,就是要具有通达的知识。大学设置通识课,其意义简单明了,不需多言。我只想说,你要想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你就应当具备远远超出本专业领域以外的宽广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领域。
我们学院的三个专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其学术基础都属于社会科学。学好专业,将来做好专业,基本价值观的自觉思考与确立,充分的观察、分析社会及社会中人的能力的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情操修养,与人相处、沟通和合作的素质与能力,都是不能缺少的;这些素质与能力的获得,相当程度上是通识课的任务。这些东西看似与专业没有联系或没有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可能比你的所谓专业素养更重要,因为你未来的职业是变动的,通过通识课的阅读和学习获得的一般素质,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都是需要的,它是最基本、最基础的。
因此,选修通识课,不可以偷懒,不可以避难就易,以为拿到学分就好。
优先选修哪些课程呢?我认为,中外哲学、中外历史、中外文学史、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伦理学,是最值得选择的。我特别建议同学们要选读、研读一些各个领域公认的、最有影响的经典著作,哪怕是片断也好。只有读过经典著作,你才能知道什么是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思想、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一本好书给你的启发,可能是革命性或颠覆性的。
一般来说,课程的难度往往与它的价值相联系,价值大的课程难度也大。哲学难懂,但它对提升人的认识和思维水平,却非常有用。选一门《经典电影赏析》,连着看十几部好电影,除了既得了学分又过足了电影瘾,能得到什么呢?我真的说不出。(于风政,2013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