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长寄语 > 正文

于风政:大学生应该怎样读书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09日 点击次数: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读书方式,根本不同于中学。这个问题,我在全院同学大会上讲过,但有些同学仍在为如何读书,如何学习而烦恼。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中学的学习目的是考高分、进大学;大学的学习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与能力,为就业做准备。中学是被动学习,跟着老师走;大学是主动学习,学生要自己安排和掌握学习计划,慢慢地把听课变为一种辅导。我国的中学教育以课本为唯一标准,容不得有不同见解,极端一些说,客观上是在培养泯灭人的创造性、独立性思维的“奴性”精神,而大学倡导独立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独立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一种探究性、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习惯与方式。能否完成这几个方面的转变,关系到你四年的学习成效。

同学们陆续提出一些学习方面的具体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1、一定要通读、精读、读懂教科书

学校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教材,课堂讲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当然,这决不是要求教师照本宣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重点,适当调整内容,增加学术信息、社会信息和自己的见解。有些课程的教材,如物权法、公司法等等,内容落后于社会实践、国家立法和学术发展,可能需要作较大变动。但是,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教材是经过高水平的教师集体反复讨论、精心设计、精心编写的,它一般具有非常严密和完备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通常表现为一整套有特定涵义和相互联系的概念、原理。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目的是通过一套课程体系,为学生独立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基础和框架。这个知识基础和框架的一般表现形式就是教材。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教材必须通读、精读、读懂。

有的教材内容比较落后怎么办?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教材的落后,常常表现为某些概念甚至原理的陈旧、过时甚至错误,这往往是由教材的稳定性与社会实践的变动性的矛盾引起的。例如有的宪法学、法理学、政治学教材里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从这个概念中可以导出国家的基本职能是阶级镇压。我们只要问一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的国家政权是哪个阶级与哪个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哪个阶级对哪个阶级的专政?是哪个阶级镇压哪个阶级?这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基本的概念,在今日之中国已不能成立,就显而易见了。但是,这不是马克思错了,而是在非常复杂的因素制约下,编者无法或不能根据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动实现理论创新的结果,他们忘记了或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时代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目的是让人们认清剥削阶级国家的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一个无政府、无国家的共产主义。今天是社会主义的和平建设时期。你把昨天的理论搬到今天,错了不能怪马克思。

有的教材的内容和观点可以挑出许多毛病,难道就可以不读了吗?不对。任何一部教材,只要它是严肃之作,你只要认真读了,至少会得到一个分析某一门知识的完整框架。如一本宪法学教材的问题再多,它也会比较系统地讲解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地位、宪法的制定与解释、宪法结构、宪法原则、宪法规范、宪法关系、宪法实施、宪法评价、宪政发展简史等等。你认真地读了教科书,你也许不赞成或忘记了教科书中的某些内容,你却学会了从哪些方面如何分析与评价宪法,这种分析与评价方法又可以运用于其他的部门法。这个分析与评价事物的框架和在多门课程中相同过程的重复培养出来的分析事物的能力,对你来说是最可宝贵的,这也正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如果你不读教科书而只听老师讲课,老师的讲课往往是有重点而不系统,你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必须精读教科书的另一个理由是:在具体知识评价的层面上,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已有的理论和知识,才有可能依据新的材料和信息,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别人说的、写的一无所知,如何谈得上独立思考呢?你认为是独立思考了,结果你想出来的可能是常识,或者是早已为别人所证实的谬误。创造要站在前人肩上,学生要站在老师肩上,从某种意义来说,教科书就是老师的肩膀。

二、一定要重视阅读课外的经典著作。

教科书一定要读,但我上面讲了,教科书最可贵之处是它能提供一个思考与研究问题的完整框架和知识基础。但是,一般来说,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往往是常识,而且按照常规,学术界、理论界没有定论的东西是不能写进教材的,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上,它无法全面展开。因此,如果课程学习仅仅限于或主要限于读懂、读通教科书,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满足于读教材,大学四年读了五六十本教科书,你不但知识贫乏,而且几乎是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书是一个海洋,每一个学科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学科,相关的著作也是一个海洋,没人读得完,但是,每门学科都有它公认的代表其最高水平的经典著作。那不是老师的肩膀,而是伟人的肩膀。你只要在教科书之外,认真读了三、五本,特别是那些基本观点与你的既有知识、和教科书针锋相对的经典著作,你会立刻觉得教科书不再是神圣的,你的眼前展现出一片从未见过的甚至从未想到过会存在的使你震撼的学术天地,你会觉得你的眼界开阔了许多,思想水平提高了很多,做学术上、理论上的“叛逆”的勇气增强了许多,你的思想真正解放了、独立了。那是一种新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只读教科书的人不能得到的。

所以,我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安排出时间,每一门课程(主要是专业课)都要有计划地读几本经典的即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伟大思想家们的著作。举例来说,法学、行政管理的同学都应当读一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亚士多德的《政治学》、洛克《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等经典著作。学习宪法学,要读戴雪的《英宪精义》、钱端升与王世杰合著的《比较宪法》、詹宁斯的《法与宪法》、维尔的《宪政与分权》等著作。社会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大多是西方人写的,初读有困难,坚持下去,多读几遍也就懂了。读了这样一些经典著作,是终身受益的。

三、怎样写作业?

专业课的作业多种多样,有的是理论阐述,有的是案例分析,有的是随感随笔,一般形式是小论文。大学的老师一般不搞“命题作文”,最多划一个范围或指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做,给你一个创造与发挥的空间。

同学们不要把作业视为负担。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深化与集中,是把教科书上的东西、老师讲的东西内化自己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过程。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看看书比较容易,一般讨论一下也比较容易,要写成文字,就比较的困难。为什么?一篇论文,既要有逻辑结构,又要有自己的思想,文字表达还要准确、严密,是要费心思的。也正因为它难一些,所以认真做来,对自己的提高就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