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山大学朱健刚教授受聘为我院客座教授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22日 点击次数:


2013年10月20日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健刚受聘我院客座教授仪式在乐育楼C204教室举行。常务副校长傅爱兰教授、院长于风政教授、行政管理系主任钱正荣副教授、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杨志伟老师参加了聘任仪式,傅爱兰副校长代表学校为其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聘任仪式上,学院院长于风政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朱健刚教授的简历和学术成就,简要回顾了朱健刚教授与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友好关系渊源。于老师表示,很高兴能看到朱教授能正式加入法政学院的团队,期待在未来在社会组织研究、教育教学以及社会服务上取得实质性的合作,共同推动珠江口西岸港珠澳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组织发展。

随后,朱健刚教授进行了一场题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学术前沿讲座。朱健刚教授结合自身的求学与研究的历程,从草根NGO的发展、NGO转型、NGO功能发挥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发展历程的基本逻辑。即便中国民间组织有着一定的发展,然而对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上,传统思维更倾向认为社会组织仅具备以下功能:一是传递社会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和效果;二是参与公共讨论,表达公共意见;三是参与社区事务,实现社区自治;四是培育现代公民美德。

但随着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志愿服务组织行动网络的形成、社会群体的泛组织的加入以及公办慈善事业面临社会质疑,客观现实倒逼中国社会组织与公益慈善领域的改革,激发了企业家与社会大众对慈善与社会组织的热情。为此,伴随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建设等重大改革的推动,基本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与政府资助的公私合作伙伴体系,而社会组织呈现出新的功能,即化解社会矛盾,创造社会稳定;财富第三次分配,实现经济公平;传承公共道德,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核心价值观。

他还从中国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广东社会建设的改革、中国社会组织未来改革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概述。提出,中国社会组织未来的改革与发展势必走向跨界合作、策略联盟与专业公益的道路。因此,社会价值的传递思考与行动带来南方价值的产生,如何丰富与发展南方价值将是下一步值得思考与讨论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