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中国地方政府公共行政改革的创新与发展——以昆明治理为例”全国高端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30日 点击次数:


2011年7月31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自设研究项目“中国地方政府公共行政改革的创新发展——以昆明治理为例”课题,取得重要成果,以此为中心,研讨中国地方公共行政改革创新发展和昆明治理,于北京大学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全国性高端学术研讨会;白钢、李景鹏、李景治、谢庆奎、谭君久、林尚立、朱光磊、王浦劬、许耀桐、周志忍、毛寿龙、赵虎吉等全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近40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

该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庆奎教授介绍说,近年来,“昆明治理”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时髦话题,吸引了很多媒体和民众的“眼球”。但是,从学术角度来对以昆明治理为案例的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展开大规模实证研究,这在全国还属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课题研究者与时俱进、“敢吃螃蟹”的理论探索精神。

据了解,一年来,该课题组八名成员先后6次分别赴昆明市和宿迁市展开了经验研究;访谈了两地干部群众总计近200人次,三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总计逾7000多份,因此获取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建立了包括两地访谈整理资料和三次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等完整的“昆明治理”数据库,确保了该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肃性。

目前,该课题围绕以下八个子课题分别展开了专题研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一是关于政府执行力的专题研究。该专题成果表明,所谓“昆明治理”,虽然林林总总可以说上一系列的特点与创新,但归根结底,在于一改当下中国“官场”中权责失衡的官僚主义作风,在实践中带来了中国传统行政体制中缺失的“问责”机制,从而提升了公共行政执行力。该研究以“观摩督查”为例,从实践提升、理论提升、制度提升和价值提升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昆明执政者是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来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从而实现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改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关于“鲶鱼效应悖论”的交易成本政治学的专题研究。该专题研究运用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分析框架,通过田野观察宿迁市和昆明市两地的改“制”四部曲(循序渐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社区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等),和树“人”四部曲(把公民塑造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等)等改革实践,从宿迁市与昆明市的地方性知识中探索交易成本政治学的本土资源,以破解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鲶鱼效应悖论”。执政者主导下的制度创新,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的威权主义政策施惠民众从而巩固了政治合法性,另一方面规避了传统旧体制下潜在的社会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给民众带来了可以预期的精神寄托与未来希望;因此,它的社会交易成本,无论怎么推高估量,在制度层面都会远远小于僵化教条体制所隐伏的巨额社会成本甚至社会危机;这正是“昆明治理”的社会基础与学术内涵。

三是关于政府主导与水环境治理的专题研究。该专题研究在对水环境治理的研究文献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合作治理的制度框架,并以2008年以来的滇池治理为个案,总结了滇池治污的基本模式、主要行动和实际成效。自2008年以来,执政者及其团队积极推进滇池治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昆明市按照“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府际协调和责任落实,以大幅度削减主要入湖污染物为中心,全面推进六大工程建设。目前,滇池治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公众的支持度和满意度较高。

四是关于地方政府创新的弓弦箭模型的专题研究。该专题研究基于宿迁市访谈与近千份问卷调查,弓弦箭模型构成一种地方政府创新之思路阐释。“弓”代表着经济动力系统,包括四项动力来源:规划动力、市场动力、资本动力、城建动力。“弦”代表着政府动力系统,包括四项动力来源:民主动力、执政一把手动力、干部动力、软环境动力。“箭”代表着执政者之执行系统。地方治政集团作为区域发展第一行动集团,通过利益协调与强执行力,将“弦”四项子动力,“弓”四项子动力进行系统整合,形成要素重组,紧密围绕着箭,实现区域跨越发展。

五是关于地方政府过程、行政问责与干部选拔模式的创新与价值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一方面,该专题从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决策和施政、政务信息传输、行政过程监督这几个方面考察昆明治理的地方政府过程的创新,并探讨这一创新所体现出来的重视“两会机制”;在单一制和超大社会之间寻求平衡;回应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双重挑战等公共行政的理念和价值。另一方面,昆明治理注重行政问责的执政理念来自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准确定位,重视社会的自组织功能,以及对责任政府的科学理解。在具体的公共行政实践中,通过构建行政问责的制度环境,以服务而非管制为取向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等方式来实现高效的行政问责。再一方面,昆明治理中的公推公选事实上是一个包含有任前公示、任中审计、勤廉公示等丰富内容的制度组合。公推公选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推行,不仅在行政学意义上使“党管干部”原则的制度化,形成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新机制,而且在政治学意义上,宣示了公权力的公共性质,推动了民主、法治的进步。

六是关于论民主执政方向的专题研究。该专题研究认为,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下,昆明治理中显现的执政风格由“为民做主”转向让民知情、让民参与。在民主政治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改变选任官员的方式、加强人大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等,以求扩大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作为地方政府,在现有体制下进行中国特色民主的探索,且颇有成效,影响全国,是非常了不起的。同时,昆明治理中显现的民主执政也带给我们启示:中国特色民主道路要从中国传统和政治实践中来;应当宽容改革者,给予改革者一定的成长空间和时间。

七是关于昆明滇池治污与首尔清溪川改造的比较专题研究。该专题研究指出,中国云南省滇池与韩国的清溪川皆为污染严重的城市河川,流经地区居住人口密集,整治过程都需要面对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本文从中韩水资源污染的背景、整治的决策过程、执行过程以及政治效应等方面,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性及差异性,以达到相互借鉴的目的。同时通过了解清溪川整治的协商处理过程,探讨公民参与是否真能影响政策规划及实施,试图寻出清溪川的复兴改造中可以受到的更深层次的启示。

八是关于北京大学“昆明治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的专题研究。该专题指出,先后在江苏省宿迁市和云南省昆明市进行的公共行政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公共行政改革的若干困境。研究项目的目的是在探讨昆明治理中公共行政改革成果基础上为改革的困境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并且延伸至中国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理论层面探讨困境与实践的出路等课题,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对策。四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共计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约7000多份,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回收以后,课题组设计录入文件,组织专门人员录入问卷,并加入题目和选项说明,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检验数据库的编码,建立了完整而标准化的数据库,为其他专题性研究提供了科学而坚实的研究基础。

在一天的“昆明治理”研讨会上,来自京内外的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在讨论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也有不同意见,但大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政治体制和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创新发展。与会专家也表示,近年来,包括昆明治理、深圳经验、重庆模式等地方政府围绕中央大政方针的个性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央给予地方的自主空间在扩大;另一方面,这些地方的积极探索也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在探索不同的路径和方向,因而,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同时,专家也建议,中央应该给予地方更多的制度供给和激励机制,鼓励地方执政者更加积极的作为和探索,为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个案和经验,如此,则国家现代化将会加快发展的步伐。

来源: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