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 正文

“公共安全管理论坛”理论观点综述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21日 点击次数:


一、 公共安全管理论坛概况

公共安全管理分论坛由天津工业大学危机研究所主办,与会代表来自全国15个省市,38个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收到57篇论文,内容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机制建设和9个具体领域的公共安全管理。其中对公共安全管理基本理论和概念分析的文章16篇,公共安全机制研究的文章11篇,有关具体领域的公共安全管理的文章30篇。具体领域的公共安全管理涵盖了自然生态、教育、食品卫生、区域、人口、民族、监狱、心理、网络等不同方面、不同群体、不同事件的公共安全管理。

二、公共安全管理分论坛理论观点简要介绍

公共安全分论坛文章所涉及到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建设研究、公共安全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管理研究。下面分别作简要介绍。

(一)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研究

公共安全管理机制研究是本论坛的重要话题,也是公共安全管理领域的重大基本问题。阎耀军先生认为,在当代风险社会,因社会运行速度日趋加快,使得反馈控制的管理方式“慢半拍”。而就在这“慢半拍”所形成的时间滞差中,风险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因此,反思以反馈控制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以创新思维对现行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以前馈控制为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就成为必然选择。他系统地提出了前馈控制机制,包括建立公共危机前馈控制的制度框架,学习和总结古今中外有关前馈控制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联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前馈控制研究,加强公共危机的预警指标体系建设及其操作运行系统建设,建立由计算机辅助的人工智能危机剧情生成系统,建立可以用计算机模拟的危机作战态势推演系统,建立危机预警和预控紧密结合的制度化连锁机制,建立危机管理前馈控制的方法和技术支撑体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将前馈控制全面嵌入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之中。

黄顺康先生详细探讨了从民意-民怨-积怨-民怒的转化过程,并针对重大群体性事件冲突的成因,探讨了内外兼治的的冲突阻断机制,即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缓和矛盾,化解冲突为特征的内部阻断机制和以预防、预警、预控为主的外部阻断机制,为不断完善我国重大群体性事件的防范机制提供参考。

王革先生认为,前馈控制能有效地避免风险,是经济稳定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和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前馈控制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均衡性和开放性特征;有效的前馈控制需要融入公共组织设计当中,增加前馈控制职能。提出了系统构建前馈控制机制的步骤。

周利敏先生认为,在灾害社会工作中,非营利组织也可能产生“志愿失灵”情形。若要解决公私“失灵”问题,可由“公私协力(partnership)机制”来解决。通过“志愿服务”、“公民参与”与“政策倡导”等方式,非营利组织督促与协助政府开展救灾工作,克服政府由于威权化(debureaucratization)和分权化所导致的反映迟缓的缺陷。“公私协力机制”也是一种“复合型”的灾害社会工作模式,主张建构政府—民间、民间—民间的联系桥梁,发挥整合性力量。

刘仲起先生分析了预防和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章友德先生分析了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研究等。

(二)公共安全管理概念、理论分析

孙元明先生从学科理论建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探讨了“非直接利益者”更多参与、组织化倾向明显、“行动群众”增多和“怨恨变量”增长在国内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国内群体性事件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预测与分析,指出“下层知识分子”现象出现和多种不稳定因素汇聚,标志着国内社会冲突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张维平先生等认为,在健全相关制度、研究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科学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有必要从国民安全意识、思想观念、社会心理效应、政治、经济、社会和人为因素以及来自大自然的“不测风云”等方面,探讨引起我国突发事件的构成原因,以便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谢俊贵先生认为,为何需要社会协同,何以能够社会协同,如何实现社会协同,是灾变危机社会协同管理必须认真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周志家先生认为,环境意识是环境社会学的中心话题之一。但尚存在着在环境意识概念界定和测量工具方面没有形成广泛一致、环境意识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问卷调查方法无法支撑真正重要的结论和在环境行为测量方面存在着系统偏差等问题,环境意识研究的出路在于:概念界定及其测量体系的法典化、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在研究焦点上实现从社会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态度研究到多学科融合的行为研究的过渡。

索宝祥先生分析了歧视(故意歧视与恶意歧视)与恐怖活动之间的联系。认为,由歧视而恐怖,是一条必然之路,但其间的路径却存在诸多差异。在基本范式的基础上,“歧视-恐怖”模型可以细化为五种范式:左翼范式、显性范式、隐性范式、极端范式与逆向范式。

王超先生认为影响突发事件扩散的影响因素是突发事件本身的性质、突发事件受灾对象脆弱性和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脆弱性三个方面,在进行三个因素详细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启示。另外,邱法宗对近年来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的进展和主要问题作了分析,庄晓慧介绍、分析了俄罗斯社会的危机现象,王太鹏先生分析了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安全思想,康新贵先生分析了中国社会阶层的矛盾,等等。

(三)具体领域的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具体领域的公共安全管理涵盖了自然生态、教育、食品卫生、区域、人口、民族、监狱、心理、网络等9个方面。

1.自然生态安全管理:抗震救灾----热门话题

吴中元先生运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分析了金融信息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包括:建立金融信息应急平台与安全体系;加强金融应急法制建设;明确金融应急管理总体责任主体单位;加强统筹规划,科学制订区域金融应急预案;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金融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金融应急演练,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应急预防,做好各项应急准备。

学者董海军和章辉美阐述了企业赈灾捐赠是一种应然的责任担当,分析了灾害时刻企业从责任义务到危机响应的行为模式,论述了赈灾捐赠是公益性与社会性的双赢。

伍国春女士以日本新潟沖地震为例,对位于灾区的“灾害志愿者中心”的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其形成、运作的社会条件。以此为参考,对中国灾后重建提出要了要在明确政府职责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公助)、个人(自助)和社会团体、社区(共助)等三者互动的援助体系,而且有必要通过灾前准备减少社会“脆弱性”。

周红女士运用比较及实证研究方法,从抗震救灾过程中分析我国危机管理特别是自然灾害防御应加强的方面,包括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通讯系统建设、联合指挥系统建设、应急反应机制、法规体系、评估体系、训练机制、技术标准体系、保险机制等的建设。

郝建梅和夏玉珍女士在对贵州凝冻灾害的问卷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基础上,指出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以使监测预警机制真正在危机防范和预控中起到独特的信息“烽火台”和信号“警报器”作用。

另外,蔡为民、薛岩松、夏玉珍、王志丹等学者撰文分析了土地安全管理,翟丽宏女士分析了军队在我国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处置中的作用与面临的问题

2.教育安全管理

彭善民先生在分析毒品预防教育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结合上海L中学毒品预防教育中尝试的体验式学习实践的经验,指出毒品预防教育是一项能力教育,具体对策为体验式学习方法的倡导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等,能力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公共安全教育的发展方向。

徐桂珍女士从分析我国高校的危机信息管理的现状出发,构建了高校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危机预测和预警信息系统----危机状态监控信息系统----危机应急决策与指挥信息系统-----危机损失评估及恢复信息系统。

王慧女士认为,民族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在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民族具体性,尤其是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

3.食品卫生安全管理

陈璇博士通过分析美国食品安全立法与管理中所遭遇的致癌物风险和转基因食品风险等重大争议,从社会学的视角揭示了食品的安全与风险具有突出的社会建构特征。对风险的建构性的理论反思有助于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制订与管理。

4.民族关系安全管理

阎耀军先生认为,民族关系作为一种复杂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和谐状况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具体性,并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和谐民族关系的系统分析模型,以和谐为目的,以平等、团结、互助为手段,对可设置的具体指标提出了初步设想。

5.区域安全管理研究

马怀德、李程伟等对《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草案)》的突出特点及内容创新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求为其他地方突发事件的应对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6.特殊群体安全管理研究

邓虹先生认为,构建我国残疾人生活质量预警和保障体系对维护社会稳定极为重要,以江西省的有关数据构建起一个我国残疾人生活质量预警和保障体系的微观样本。

7.心理安全研究

郭景萍女士认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也包括对情感的安全管理,这个管理过程是公众情感社会化的过程。每个社会公民都有可能在公共安全事件中邂逅受损者/非受损者/肇事者这样三种基本社会角色,相应地,对所有社会成员都要进行安全性情感、援助性情感和文明性情感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及时的心理干预对社会情感安全管理能起到一个恢复功能的作用,但是心理干预不能等同也不能代替社会安全的情感管理。

8.人口安全管理

汤兆云先生认为,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时间、大范围的异常已经并将继续给人中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要实现出生性别比的正常水平,就必须采取行政的、法制的手段,加大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非法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

9.网络安全管理

卢国显先生认为,网络群体事件具有虚拟性、传播速度快、有限组织性、控制难度较大等特征。从戏剧分析理论的角度看,网络群体事件的结构由动力、导演、演员、脚本、舞台和道具等几个因素构成。在预防对策方面,要改革公安机关网监部门的职能权限,谨慎推行网络实名制,修改现有法律以适应网络管理的要求。

三、简要分析

公共安全管理包括自然生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组织乃至每个公民,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系统地加强公共管理安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结合到实际工作之中,提高决策和实践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安全隐患,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公共安全管理的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方面,尤其是联合实际部门,针对具体领域的公共安全管理尚需做进一步努力。

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来源日期:20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