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学术动态 > 正文

于丹:构建和谐心灵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06日 点击次数:


时间:2007年11月29日

主持人: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广州讲坛和广州市企业经理人才推荐中心推出的广州人才大学堂联合在这里举行学术报告会。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丹老师来给我们做和谐心灵的演讲。对于于丹老师大家都非常熟悉,曾经获得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6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6年品牌中国年度人物,2007年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解读《论语》和《庄子》,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今年国庆期间,中央三套文化访谈录连续七天播出《于丹。游园惊梦》使她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于丹老师给我们演讲。

于丹:谢谢。很高兴今天上午能够在中山纪念堂有一个上午的时间跟大家聊关于心灵成长的问题。我来过广州无数次了,这样一个有着历史文化传统,有现代文明气质,又处于这样一个交融的时代,有着价值多元判断的共融共存,这样的城市,作为这里的市民,这里的每一员,在这样的时代,意味着怎样的角色呢?今天我们聊关于心灵和谐的话题,其实就是从每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开始聊起。

今天这个时代,应该说比以往的任何时候文明都更发达,科技、能力都在无限的拓展。但是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每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提升,外在这么多元的选择,是不是有一种宁静和自我的确认呢?跟几十年前相比,今天的生活可以说峰回路转,今天我们大到选择专业、房子,选自己要做的工作,小到去超市选一管牙膏、一袋方便面,都有无数的选择、无数的品牌,眼花缭乱在人们的眼前,买任何一样东西脑子里有无数的广告打架,无数的推荐,想着何去何从,迷惑就是这样产生的。“惑”字是非常有意思的,或此或彼,各种各样的选择摆在那里,底下一颗心被压住了,这就是迷惑。

我们一直都希望有一种境界,就是或此或彼都摆在那里,但是这颗心有足够的强大,一下子托起来,就不惑了。怎样从惑到不惑,外在客观选择和主观一颗心的选择,心要强大就不迷惑,心要不强大就永远在迷惑。在这样一个丰富的世界上,心灵有定力的人可以充分的进行选择,如果没有选择的话就会有灾难,疲于奔命,以至于走到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人们一直在穿越而穿越、到达而到达,但是为什么出发人们已经找不到了。

我们今天都面临一个问题,怎么样看到自己的心灵到底在哪里,自己的选择标准,这么大的世界,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能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要看自己的心灵。我们从小有一个教育,就是要做有觉悟的人,但是何为觉悟呢?其实这是一个佛家用语,最初的汉字意味很有意思,真正的觉悟,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不是我们怎么看见了外在的大千世界,而是有能力看见了自己的内心,真正的觉悟不是你去了解了一个系统的多学科,那只是知识,觉悟是一种对于自我的确认和心灵的发现。你只有发现了以后,确认了自己在那儿,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与你相匹配的。

但是就算是见了我心,也还会有很多的迷茫,因为人有大有小,心里的愿望不一而足,我们现在常常说一个词,谁谁谁的工作、思想方法有局限,何为局限?局限就是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人往往看见了自己心灵之后,感到一种悲哀,就是觉得自己生命格局不够扩大。人能够完成自我这样一个建设起点,就是尽量让自己格局大一点,心是有大小之分的。

禅宗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个弟子去找老师,问师傅,你看所有人身高差不了多少,寿命也相差无几,为什么人心的大与小可以差出很多,到底差在哪里呢?老师跟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你来用自己的心来构建一座城池,然后这个弟子就闭上了眼睛,想啊想啊,想到万刃宫墙,深深的护城河,还有很大的城,城里有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特别的漂亮。然后想完了睁开眼睛说我想好了,然后师傅说你又闭上眼睛想一根细细的小毫毛,这个弟子也这样做了。然后师傅说你刚才造的城池是自己造的吗?弟子回答说是啊,然后师傅又说你刚才又造了一根毫毛,也是用了自己全部的心吗?弟子就恍然大悟了。

人一生的梦想是不断向前推进的,我用了三年两年来造这座亭子,五年八年造水系、河流,再用一年铺所有的花草,人的一生其实是跟着整个社会的选择和进步,不断的拓展自己能够做很多的事情,但是人心也很容易搅在一个毫毛上。生活里有一级工资没有涨起来、夫妻吵了几句没有解释开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一根毫毛,而且心就在那儿,怎么走不出来。人心大心小真的有天壤之别,我们看见了怎么让心安宁下来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来谈为什么要重读经典。

大家都不是专门学文史的,我不在这里说很系统的背诵一些东西。所谓经典,我理解无非是潜伏在我们身体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长久的几千年传袭下来的思想方式,不一定要全部适用于二十一世纪,只是从我们的现实需要出发,补充营养我们自己的心灵方式,这就是经典。经典简单吗?复杂吗?很多人都会说读经典全部都是文言文,读不懂,其实有很多都是先入之见,你可以读最朴素的句子,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如果堆砌起来很多的繁文缛节来麻烦人,都不是最简单的真理。

我们翻《论语》可以看到总在说什么是君子,大家都知道君子好,但是什么才是君子呢?学生曾经问老师解释一下什么是君子,老师就说了四个字,很简单,不忧、不惧。君子不忧伤不恐惧,这就是君子。学生想了一想,不以为然,年轻的学生都想做一个君子要建功立业,需要为社会建立功勋,光是心里不忧伤、不恐惧就是君子,好像有一点太简单了,有一点不屑一顾。老师就认真的反问了他一句话,一个人叩问内心,反省自己,觉得自己不愧于天不下于人,自己每天做的事磊落坦荡,不怕别人指责自己,也不怕别人发现,这就个人就是“内醒不疚”,如果自己反省自己,一点遗憾歉疚没有,何来那么多的忧丝和恐惧,其实人很多事都在于自己没有做好,也就是说事先可以多用一点心、多尽一点力,多考虑周全一些,但是没有做到。所以孔子说不忧不惧容易吗,人在心态上的宁静安详,是取决于行为层面的尽心尽力,如果什么事都做到没有遗憾没有歉疚,你以为都容易吗?现在很多人都是神经衰落,就是想的太多了,所以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坦坦荡。

所以我说经典的朴素,在于有很多道理可以穿越时代,今天对每一个人来说仍然是有价值的,今天的社会是在变化的,制度是在变化的,但是有一些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每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什么才是幸福起了的,自己对别人意味着什么。孔子带着学生在一起聊人格理想,他带着自己最喜欢的弟子,比如说子路、颜回等等,问他们想做什么样的人,子路说我所有的东西都想跟朋友一起分享,用坏了也不遗憾,这就是我的理想。颜回比他谦虚一些,说我就是希望我这个人能够谦虚,能够经常保持这样一种对世界很恭敬的态度,不轻易说自己的功劳。

大家都在说,后来发现老师还没有说理想呢,然后学生们就问老师了,你的人格理想是什么呢,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说孔夫子那是万世师表,是致胜圣贤,他得有多少志向啊,可是孔子只是淡淡说了三句话,12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所有老人都因为我安顿了,希望所有的朋友对我有托付信任,希望年轻的孩子因为我这样的榜样能够经常追问和缅怀,这就够了。

在二十一世纪,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三句话难道不是我们的人格理想吗?我们能够做到吗?其实每一个人拿到社会的职业名分之前,不管你在这个社会上是显赫的,发达的,还是一个普通人,人人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人的自然关系,每一个人都有生我养我的长辈老者,人人都有一辈子相随相伴的朋友,人人都有自己的儿女晚辈,这三种人离我们最近。但是我们经常说家国大业,出去做多少事情,但是常常忽略这些人。人可能去驰骋世界,建功立业,但是老者、少者、朋友,这些人你在乎吗?你总觉得这些人离我们最近,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我在外面打拼还不是为了这些人,但是最后有可能有遗憾的就是这些人。孔子的人伦理想,就是先从身边的人开始,先对这些人有一些交代。

老者安之,什么是安呢?无非是让我们的老人内在得安其心、外在安其身。安其身可能可以看得见,给父母买房、衣食无忧、雇一个保姆等,这是很多儿女都可以做到的,但是父母的心怎么安呢?一方面这个孩子要争气,正直善良,另外一个方面孩子要真正的孝敬,孝敬容易吗?《论语》里关于孝有很多说法。学生问老师什么是孝,然后老师回答说,这个社会有一种说法,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但是孔子说牛啊、马啊都知道养自己的长辈,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心中没有深深的敬意,光是有养能叫孝吗?中国有一句老话,孝不孝是论心的,有一些大款给父母一买就是别墅,一包就是私人飞机,这是孝吗?如果有三亿资产,给父母花一百万做这些事,还不如一个孝子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八百块钱,七百块钱用在给父母尽心上。所以要在心里有深深的敬意,才能在行为上做到。孝敬孝敬,就是心里怀着敬意。

又有学生出来问什么是孝呢?老师又回答了一句话,有什么要辛苦的事,晚辈、孩子们就抢着干了,有什么好吃好喝尽着父母长辈先享用。孔子说,你认为做到这个份上叫孝顺吗?这又是一个行为层面。比这个更难的事是什么呢?就是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千难万难不如父母一个好脸色。你能够老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你说“色难”就是两个字,一听大家都懂,但是我们自己心里问问,可是真难啊。儿女都有孝心,经常给老爸老妈一甩一大把钱,好吃好喝,别苦着自己,匆匆忙忙然后就去上班了,可能你正想着怎么堵车呢,可能半口面包都没有吃完往跑的时候,悠悠闲闲你妈妈过来了,跟你说昨天晚上梦到二姨了,跟你聊起从前,你可能还没有听完就跑出去了。然后你晚上回来,刚刚打开电脑,你老爸过来了跟你说今天遇到一个老头的事,你这个时候还有好脸色吗?做儿女的都在想我上有老下有小单位还有那么多事,还不是为了挣钱,那儿有那么多时间跟你说话啊?经典里说的老者安之,一定是从心里开始,也就是孔子说的有敬意、有一个好脸色,这是最难的。

孔子还跟学生说,就算父母有什么做的不对,你要轻微的和缓的跟他说,这个事是不是还有别的处理方法。如果父母不从的话,也要还敬重他,而且尽量不违背他,那么你的心里可以担忧,但是不要有很深的埋怨,儿女辈这个态度就对了。可能今天的人会说跟父母有冲突了,为什么就要顺着他,不能按照正确的思想去做,孔子的思想是不是过时了?

中国有一句话,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人自己不做父母是不知道当父母是多不容易的,有时候做儿女的老是想着我跟你出现争执谁对就按照谁说的做。但是其实跟父母之间的争执,我们算算有多少是人格、家国的大事,固然会有,但是不会太多。儿女辈跟父母吵起来的事,绝大多数是鸡毛蒜皮。儿女有时候跟父母的冲突,往往是出自于好意和孝心,非要改变父母不可。比如做儿女,经常唠唠父母的话,这些瓶瓶罐罐不扔,让你买一些好的东西怎么就买这些东西,这些都是你贫困生活的痕迹,这都是儿女经常说的。还有带自己的老爸出去高级餐厅,点牛排、沙拉等等,点了一堆,老爷子吃完了回去非要一碗面条说,吃不饱,儿女就不痛快了,说你这是过去农村生活的痕迹,现在生活好了,为什么非要过这样的日子?这些都是经常儿女跟父母惹不痛快的事情。

其实什么是不违背呢?民间的说法,孝顺,顺者为孝。很多事情不是大是大非,你索性就顺着他吧。你想想每一个人的此刻,其实就是所有历史的总和。如果一个人不是贫困时期打造的生活习惯,不是原来那个渔村、那个山村、那个农村把他造就出来,就没有今天这样的生活。其实爱一个人尊重一个人,就意味这包容他全部的历史,而不仅仅是现在,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改变他,何况是自己的父母长辈。如果你真正从心里对他有敬意,就是体会他最舒服的一种生活方式。

《论语》里关于孝的话很多,其实话都不复杂,大家都明白,但是做到就是要将心比心,这么比一比还是挺不容易的。有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报纸上、电视上老说提倡儿女孝敬父母,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但是从来没有见到媒体上提倡天下父母都好好去爱自己的孩子,说这也是一种美德,大家都觉得父母爱孩子这是本能啊,但是你反过来想一想,孩子爱父母怎么就是美德了,怎么是外人提倡的事情,怎么不是一个本能呢?其实残酷就在于人类的爱往往是下行的,老是记得对孩子怎么样,但是就忽略了父母

《论语》里说的话特别朴素,它说,现在父母的年岁有多少了,要在心里经常的想着,想到这件事,喜的是高堂尤在,人只要有父母就永远是孩子,心就永远安定的,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最无私爱你的人,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父母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那就意味这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少了,你能够尽心的日子一天少于一天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你今天能够做的,最起码就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

其实这很简单,但是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吗?给孩子过生日一般父母忘不了,但是有几个孩子年年记得给父母过生日呢?我经常被人问到,你说今天这个时代、这个世纪,我们还提两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今天还适用吗?我在这里要提的,不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跟政治无关、跟礼乐无关,我们今天要用心重新翻检那些关于人性的东西。你说一个圣人的理想,先让自己的老人安顿了,不然自己没有快乐可言,这件事离我们到底多远呢?这件事大家要想一想。

第二句话,让朋友信任。这件事难做到吗?我们终其一生会想到不同的朋友,有一些人能力超群,有一些人智慧过人,有的人富甲天下,你想到这些人,问问自己,这个人你信任吗?那可不一定。人终其一生,真正能够最后想起来的,可能只有那么少数几个人,甚至就是一两个人,这些人从来都不喧嚣在你的眼前,但是会默默的依托在你的背后,从来不会为你锦上添花,但是只要你需要,他就会为你雪中送炭。他对于你的态度,永远都不是滚烫的、火热的,只是温暖的,但是终其一生恒久相伴,这就是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一辈子有这么一两个朋友,想到这个人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你只会有一种感受,就是生死可托的一份信任。

朋友信之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大家知道魏晋时期有著名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专权的时候,所有的文人都觉得朝不保夕,其中一个就是嵇康,他是一个性情如火也是非常坦率的人。竹林七贤当时有一个人叫山涛,顶不住压力出来做了官员,嵇康就很愤怒,把他骂成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而且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告天下我绝对不交这样的人,但是这样会惹杀身之祸,39岁就被杀了。

当时被杀时是非常潇洒的,那么多的人为他请命,但是还是要被杀,他当时就是要了一台琴,弹了一首《广陵散》,说今后没有人可以弹这样的曲了。但是他也有放不下的,他的孩子,你想想他都被杀了,他的孩子不是就很危险了吗,嵇康于是就想把自己的孩子托孤,想来想去又想到了山涛,他想都没有想就直接把孩子送过去了,根本不用写信啊,道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冲突,但是朋友就是朋友。李白说三杯酒之间我们把诺言定下来,就是五岳三山倒了也不过这句信义。孔子说我不是想用多少钱帮忙大家,或者多少功名提携大家,但是对朋友有信义就够了。

第三,少者怀之。孩子们经常能够想到缅怀的长辈,不是那些高山仰止那种完美的人格,也许这种让孩子崇敬,但是太高大了,可能这一辈子都到不了这个份上,并不亲近。孩子们亲近的永远是最坦率、磊落、最豁达的长辈,这个长辈多么好啊,今天他的样子就是我明天的样子,我努努力,可能比他更好呢。所以孔子说希望年轻的孩子们,经常念着我这么一个人,觉得就是一个人生的榜样。这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每个人在心里要想着这可是圣人的理想,我们这一辈子能不能做到。

一开始我们想到今天这个时代是容易产生很多忧思和惶惑的,怎样让这些负面不良的情绪少一些,学生曾经跟朋友说你怎么给我谈一谈君子的道德,孔子是非常好的老师,他的思维方式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整个《论语》概括什么都是极其的简单,没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学生的这个问题,孔子回答说,君子的基本道德就是三条,但是孔子也很谦虚,对不起,我做不到,孔子多可爱啊,说什么事都要说我做不到这一点,这个事我还不明白,圣人的态度就是这样,永远不自傲、不夸夸其谈,永远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对待世界和自己的晚辈学生。他说了哪三条呢?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字面的意思一解释大家都能够明白,又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我们一点一点来想,意味深长。先说什么是仁者不忧吧。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呢?老师说仁就是爱人,也就是两个字,爱人,好好的真诚善意的发自内心的对人好,这就是仁,仁者爱人。仁这个字写出来也是很简单,就是四画,但是这四画里包含了一个很深的道理,就是二人成仁。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单独一个人的时候,那不是仁爱,仁爱一定是你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态度。你说那一个人是谁呢?其实是谁并不重要,如果你有仁爱之心,那个人就算是遇到一个陌生人,看见你也是满脸谦和的,笑意春风的,如果你没有仁爱之心,就算是你的父母也会恶语相向。二万多字的《论语》里,“仁”出现了一百多次。

学生接着问什么是爱人,老师说,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可能有权力、可能有地位,因为能够拿出恩德、钱财施于所有老百姓,接济所有的人,这样的恩德大吗?学生说做到这个份上太难了,还有兼济天下。孔子做了这样的一个解释,己欲利而利人,就是每一个自己在世界上都想找一点安身立命,让自己立起来,人人都有这样的心,那好,你自己要立,就用这样的心去帮助别人也立起来,这就是己欲立而利人,一旦立住了就想发达,人同此心,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发达就用这样的心帮助别人也发达起来,离你最近的人将心比心,所以能尽取比,能够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一下。能够多近呢?无非在家里有什么冲突,跟老婆、孩子将心比心想一下,张嘴想训孩子想一想他也有他的不容易,在单位跟同事,还有邻居等等,将心比心,孔子说这就是仁义的方法。其实没有那么难,无非是将心比心,从眼前事、当下事来做。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能够看到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做的简简单单的事。大家可能知道,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在每年春节过后有一个大型节目“感动中国”,“感动中国”又在评选08人物了,其实就是将每年最感动人们的人物。评的07年人物里有一个候选人,河北省衡水地方的一个农村妇女林秀珍,我作为推荐委员拿到她的材料时,感觉她跟以往所有人不一样,感动中国已经五届了,我看到以往的推荐人都是一些真正的英雄,那些关键时刻营救人质的警察、雪山哨卡多年驻守的哨兵,还有排爆专家等等。林秀珍做的就是一到这个村里就开始赡养这个村子里的孤寡老人。她刚刚嫁到这个村子的时候,看见一个孤寡老人,说我家里也不富啊,那这样吧,我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吧,这样过了八年,有一天这个老奶奶从床上翻出一个纸包,说这是一包安眠药,我本来是准备走这一条路的,这八年来你这么照顾我,我觉得可能用不了了。林秀珍是见一个养一个,一共养了六个,而且一旦养了就是给人家养老送终。所以这个村的老人,少则伺候六年、七年,多则十年二十年,她自己的四个儿女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陆续出生,孩子们也是这样有时间就去给老人们剪剪指甲,帮老人做一点事,就这样过了三四十年。这样一个简单的农村妇女,如果没有剧组找到她,可能她根本没有走出她的村庄,你说这样的人足够感动中国吗?所以在写到她的推荐词时,我记得我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说如果是富人做这样的事,就象是慈善,而穷人做这样的事他就是圣贤。(现场掌声)谢谢大家。

其实我想做圣贤有时候比做慈善容易一些,做慈善还需要有那个资金和能力,但是做圣贤,有时候就是需要一颗仁心。像林秀珍这样的人,几十年做的这么一件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他意味着什么呢?后来她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当年年度人物,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有一座丰碑,掀开之后都是评委会给他们的评语。她前面一位就是霍英东,霍英东的儿女去掀开,看见的是“辉煌一生”。紧接着这个农村妇女上去,掀开一看就是“温暖世道”,评委会的评语是“三十年间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世道”。我们这个世道已经有一点苍凉了,不苍凉何来温暖啊?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可能都有美丽善良的愿望,但是很难持之以恒把这样的善良愿望实现。孔子说过一句话,仁爱离我们远吗,我只要想到做到仁,仁也就到我的身边了。就是心中仁爱是一念,心中念头一动仁爱就做出来了,这就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在这个生活里,最简单的一些事情,有可能你可能就帮了别人,就是如此简单,举手之劳。

学生们还曾经问过孔子,老师说的仁爱是挺好的,但是在行为层面能不能给我们拆解一下,讲一讲仁爱有哪些可以操作的方面。孔子说可以啊,然后跟他们说有五者行于天下,仁爱就做到了,说从五个方面做仁爱就可以做到,这五个字都很简单,看看这五个字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关联大不大。

第一个字就是恭。为什么要恭呢?孔子的原话说恭则不侮,这句话大有深意,什么是恭则不侮,用今天的话就是你越对别人必恭必敬,你自己的生命越不容易招致侮辱。大家想一想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人的表情,其实就是你的表情的镜子,如果你自己对别人都有恭敬的心,你自己是最有尊严的人。任何一个单位,都会有个别几个人人际关系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恰恰每天都在强调自己的自尊,挑剔别人的人,越挑剔人际关系越不好,为什么?他就是少了一种内心的真正恭敬。恭敬不是一种表面的礼仪,讲的是内心的力量和态度。你对别人真诚的肯定了人家的每一点做的事情,那么你就经常是一个让大家觉得很好的人。

这个恭会带来第二个态度,就是孔子说的宽,宽则得众。一个宽和的人能够得到大众的拥戴。宽和不容易,什么是宽呢?宽是自己心里的态度。禅师里说,这个世界有很多纷纷扰扰的尘埃,一旦把你的眼睛遮住了,眼睛才多大啊,但是一旦遮住,你就是活三辈子也是眼界很窄。如果自己心里没有事,就是坐在自己家的床上,会觉得天宽地阔。人心的宽与窄,不在乎你家里住多少平米,而是看你怎么看现在的生活,宽和窄都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用一个著名的比喻来讲,就是我们眼前的半瓶红酒,关键是什么表述来说。乐观的人永远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子呢,悲观的人说这么好的酒就剩半瓶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幸运儿,一辈子都是满瓶酒,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这个世界也不可能有一个永远的倒霉蛋,永远都是半瓶子酒,关键是你的眼睛看的是有还是无。乐观与悲观,有时候就是决定了你生命的宽与窄,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解读你怎么来判断。其实某种意义上,我们现在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心里想要放大的世界,人猛的一看总有一些你愿意看见和不愿意看见的东西,人的主观眼光,这种选择性是很强的。就象我们有时候看朋友,好久没有见了,一看这个人特别憔悴了,可能这段时间不顺心,还有这个人怎么今天的衣服不搭配了,还有怎么今天的举止不得体了,也有人说好久不见你的气色挺好的,还有穿的挺漂亮的,等等,不同的人看别人的好与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好与坏,关键是看你在看他什么。

就象一个著名的故事,苏东坡跟他的好朋友佛印一起参照悟道,苏东坡老是伶牙俐齿,回去跟自己的妹妹炫耀,今天打坐我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呢,佛印就老老实实的回答说你不就是在那儿打坐吗,像佛啊。苏东坡哈哈大笑,说我看你就象是一堆牛粪。他妹妹冷冷一笑,你这还修什么佛啊,人家看你像一尊佛,说明人家心里有佛,但是你看人家是牛粪,你心里什么。同样一个地方,两个人一起出去玩,有人说这个地方真是漂亮,另外一个人冷冷说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堆垃圾吗。你可以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不屑一顾,但是你想想最后谁吃亏了,如果你看见这个世界永远只是垃圾,或者看见别人永远是牛粪,一生下去这种冷嘲热讽,乃至抱怨,最后会成为人的习惯,最后你发现不抱怨不习惯,你只有在挑剔中建立自己,这才是人真正的悲哀。你要知道你这样的挑剔,不是别人的损失,因为圣人说了,宽则得众,你最终会把大家的人气都挑剔跑了,任何一个单位、团队,包括一个居民小区,那谁宽和谁就拥有最多的朋友,他人的拥戴,这是圣人说的话,一点不假。

有了恭和宽,人还需要做一些事,所以就牵涉到第三个标准了,就是信。孔子说信则人任焉。人是指别人,任是任务、任用,焉就是代指有信誉的人。什么是信则人任焉,就是说一个人越有信誉就越会有别人不断的任用他,给他一些职业生涯的台阶。我自己在大学里教书十几年,经常有我们以前的毕业生回学校看老师,后来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十来年中不断发展越来越好的学生,几乎都不是当年的专业尖子,大家想一想,往往是那些任劳任怨的孩子职业生涯特别好,而尖子真的是恃才傲物,到一个地方觉得我原来一直是第一,什么样的推荐都是我,凭什么到这里第一年不推荐我出国啊,领导不重视我辞职了,所以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今天不是大家很信任专业技术的时代,专业学的那点知识,走出大学校门可能有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已经过时了,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但是信誉这件事可能人从走向社会,一直到死,这是你最重要的一个东西,这个世界有信誉才是人的基石,谁有信誉谁的职业生涯就特别好。

是不是有信誉就有一切呢?那还得有大智慧。所以孔子的第四句话,敏则有功。大家都在做功、都在做事,但是有人做的无用功,有人就是有效率,谁有效率呢?就是那些最敏锐敏捷的人,敏则有功。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需要用敏捷的眼光捕捉世界上内在的信息、潜在的规则,然后去发现自己怎么样去调试坐标。我见到过一个大型的电讯公司招聘的故事。会莫尔斯密码发报这么一个很简单的步骤,应聘的人被带到一个大厅,很多人在那里发传真、打电话,应聘的人被安排坐在两条长凳上,一会儿考试会在一个小房间里进行。大家坐在那儿等着,这个大厅太喧嚣了,大家听了都头疼,等啊等啊,整整一个小时也没有人叫他,又等了一个小时,大家彻底等烦的时候,来了一个迟到的小伙子,他推们进去了,人力资源经理一会儿就带着小伙子出来了,说今天我们要招的人就是他了,大家就很奇怪了,经理告诉大家,其实从大家坐在这里开始就已经在面试了,在众多的电波声中一直有一个莫尔斯密码,如果你听懂了密码请你直接走进小门。这个经理说,我发了两个小时,你们谁都不进来,迟到的小伙子一推门就说我听懂了这个密码。经理接着告诉大家,对我们这么一个大公司来说,我需要的永远都不是一个熟练掌握发报技术的技术员,而是用心灵能在嘈杂世界上捕捉有效信息的优秀人才。在今天光有专业技术不行,一定要有这样的敏锐。韩国人有这样的比喻,世界上有一种怪物,前脸长满头发,后面是秃顶,他走到你面前没有看清,等你看清了,一伸手,结果抓到他的后脑勺,什么也没有抓住。这个怪物是什么呢?就是机遇。在今天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一个复杂的、纷繁的、喧嚣的世界里,用静静的心看清世界,敏捷的付出行动,也是不容易的。

第五个字就是惠。为什么要惠呢?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这句话其实是对当领导的人说的,他说如果一个人如果有恩惠之心,就足以使用和调遣别人。什么是惠呢?无非是一个做领导的,对你的团队在精神价值上要不断的肯定,在物质利益上要跟他们分享,这就是惠。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用谁就可以得到忠臣死士的。对别人必恭必敬,则永远保持尊严。宽则得到众人的拥戴。谁有信誉谁的职业生涯发展就顺利。谁敏锐谁就可以建功立业。有恩惠的心就可以带领团队。今天来分就可以有三个层面,恭和宽是讲怎么做人的,信和敏是讲怎么做事的,惠是我们怎么做官的。人这一生做人做事做官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不就是这些命题吗,讲的这些道理在今天过时了吗?这些就是经典。所谓仁者不忧,我们回头想一想,如果把这一切都做事四到了,是不是忧伤会少一点呢?因为你自己首先做到了,很多东西不受他人的指责,没有外在的困顿,可能忧伤会少一些。

为什么智者不惑呢?有仁爱不就行了吗,不行,今天的迷惑太多了,真有大智慧迷惑才能够少。什么是智呢?学生问老师,刚才我们说了,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回答是爱人,什么是智老师回答是知人,他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智慧就是了解人、知道别人。知人容易吗?我们其实最难的就是真正能够顺着人心,走进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那些最深刻最隐秘的忧伤、欢喜,了解一个人的心灵愿望,而后尊重他,然后调适你和他的关系。我们往往对身边熟视无睹的人,很亲近的人,缺乏很真正的了解。我们每个人都爱身边最亲近的人,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都是你最爱的人,可是爱就不意味着你一定懂得,知道和了解他们。

有一对渔村的夫妇,两个人少年结发,恩恩爱爱,这个妻子很贤惠,每天都从打来的鱼里挑出最好的一条,把中端干干净净收拾出来,或者红烧或者清蒸,举案齐眉恭恭敬敬给自己的丈夫,自己就烧头尾吃了。这对夫妻和和美美,大家都很羡慕他们,等到儿女长成,老夫妻暮年相对,有一天这个老先生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一辈子我没有对你提任何的愿望,现在我再不提就有一点晚了,什么时候能够给我做一顿红烧鱼头吃,我这一辈子从小最爱吃鱼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打娶了你就没有见过鱼头。这个老太太一想眼泪就下来了,我做姑娘时就知道鱼中间是最好的,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最爱吃鱼头的。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是不是给自己最爱的人选错过礼物呢?我经常看见我的学生花一个月半个月的助学金给老爸祝寿,辛辛苦苦买了一个大蛋糕骑着自行车给老爸送去,老爸说我得了糖尿病这些不能吃。

我们其实不缺乏爱,但是爱是盲目、强烈的,里面有很多危险的因素,就是因为误解,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以别人需要的方式去爱别人,有时候我们缺的是爱的方式。爱包括两种东西,一个是意愿,一个是能力,爱的意愿可以很强烈,但是人的能力不见得人人都有,能力不见得你得有多钱、多有地位,爱的能力首先是懂得,就是你真正懂得你所爱的人需要什么。张爱玲有一句话说的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是一种柔软的包容,因为懂得才会尊重他的方式,才会真正的包容,所以你说知人容易吗?知人可太难了。而知人之后才能够用人,知人之后才能看穿表象。

子路有一天出难题给老师,今天让你带兵打仗,你选谁跟你一块?结果孔子根本不想选武松这样的人,孔子说,像武松这样,赤手空拳就敢打大老虎,这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河里面没有桥,河下面没有船,这个人只身就说我敢游泳过去,这样的人还拍着胸脯跟我说我勇敢,我就敢这么干啊,我绝不跟他这样的人出去带兵打仗。其实现在这样的人我们现在经常可以看见,跟领导拍胸脯,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拿我试问,不看客观条件就敢这样说。孔子要用什么样的人呢?他也说了八个字的标准,“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说明在乎,一件事交代下来,领导说完了你自己很认真的听听,说这件事很大我回去做一个可行性报告,找一下资料,我会努力完成。先把这件事接下来,好好谋划,然后最终完成,用智慧含量提升效率。孔子说我要用这样的人。

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不是用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反而要知道有一点害怕,但是最终能够做成的人。其实大家想一想,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怕的人那是最让人害怕的,你家里要有这么一个人,你想想多恐怖啊,老得有人捅娄子,单位有一个这样的人,你就等着被扣奖金吧,因为不知道害怕。临事而惧,就是心里有在乎。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为了逞能,人其实是要有大智慧去规避风险。

法国曾经给全社会出过一个测试题,假如现在不幸卢浮宫失火,只能抢出一幅画,抢哪一幅呢?中国人可能会想:抢文艺复兴时期那几幅价值连城的名画,法国老百姓这样回答的都没有得奖,自己得奖的是法国大作家凡尔纳,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安全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画。其实只有这个答案是最切实可行的,前提是失火了,失火了还不赶紧逃生,还上二楼转过大厅柱子一点一点找蒙娜丽莎画吗,还没有找到可能就被烧死了。今天我们是需要大智慧,不是小聪明,我们首先是要避开风险。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身家亿万的富孀,老太太负责爱命,要在全国找最好的司机,管家找来找去找到三个人,这三个人的技术不相上下,结果这个富孀问了同一个问题,前面是悬崖,凭你的技术,能够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个人马上拍胸脯说我能够稳稳的把车停在离悬崖一米的地方,第二个人说我技术比他好,保证把车停在悬崖三十公分的地方。第三个人说,我一看到悬崖就不把车往前开了。被录取的是第三个人,你人老跟悬崖较什么劲啊,你能够把车停在离悬崖三十公分的地方,那个刹车就一定能够停住吗?我们要用大智慧化解风险,这就是智者,真正知道是智者才知道怎么经营自己的人生,人生是有很多底线的。

刚才我们说仁爱无边,但是真的仁爱就没有边吗?凡事都仁爱就好吗?如果我现在问大家,中国人用的一个句是以德报怨,你觉得这个词是一个褒义词吗?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褒义词,孔子的学生也这么问他,对老师说我能够做到以德报怨不错吧?没有想到老师反问他,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啊?怨就是世界上对你的伤害辜负都来临了,你还用自己的德去面对,那你的生命资源不是被浪费了?那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孔子的答案很好,八个字,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大家想一想,这就是人生的底线。

怨这种意外的伤害、辜负来临的时候,用你的正直坦荡冷冷的面对就可以了,这就是以直报怨,但是你要留德报德,用你热情的东西面对真正的善良美好,这样的人生才是有分寸和原则的。我们看什么是智者不惑,大智慧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人生的均衡。其实我们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当然还有勇者不惧。勇敢其实是一种气质,不见得是匹夫之勇、拔剑相向,勇敢有时候是讲一种心灵的定力。《禅宗》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日本江户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茶艺师,这个人泡茶非常好,让他的主人一天也离不开他,主人有一天要去京都办事,一定要带上他,这个茶艺师说京都那么多武师,很乱,我又不会武术,我去干什么呢。主人说那你也跟武士一样的穿着,别人就不会找你了。那就去了,有一天主人出去办事了,这个茶艺师出去散步,结果遇到了一个浪人,一定要跟他比武,然后这个茶艺师就直接说我是茶艺师,我不会武,这个浪人就越加要跟他比了,说你不是武士还穿着这样的衣服。

结果这个茶艺师说这样吧,你给我半天时间,我去办点事,回来我一定跟你比武。然后他就直接奔着京都的大武场去了,找了一个师傅说,你教我一招武士最体面的死法吧,这个人就问他了,你怎么要这样呢,这样吧,你给我泡一次茶吧,这个茶艺师一点一点按照茶艺的方法,把茶泡好了给了大武士,这个大武士说这是我一生中可以喝到的最好的茶,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你不必死了,这个茶艺师是不是要教我绝招,大武士说你就用刚才泡茶的心去面对你的对手。好了,带着这句话回到那里,浪人等在那里,一见到他就拔出剑来说我们现在就比武吧,他面对这个猖狂的浪人,茶艺师想怎么用安静的心面对他呢,他笑笑看着对方,不着急,双手端端正正的把自己的帽子放在地上,然后脱下自己的外衣一点一点折好,放在自己的帽子下面,并且把自己的袖口和裤脚用带子扎好,就这样慢慢一点一点的。对方的剑已经拔出来了,看着对手不慌不忙,悠悠闲闲,一直笑笑的,这个浪人心里就非常发毛,越来越没有底,不知道这个对手到底有多深,两人这么看着,看到最后,这个茶艺师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收拾的了,能够做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双手举过头顶,一声大喝,其实接下来要怎么用剑他还真不知道,就在他棒喝一声的时候,他的对手扑通一声跪下来了,这个浪人说饶命,你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武艺最高强的对手。

这个故事其实恰好解释了什么是勇者不惧,真正的勇敢在今天是一种心灵的定力,不见得关乎技巧。这个世界上教人技巧的东西太多了,现代社会很大的悲哀,就是我们越来越学会用脑子生活,而缺乏心灵的能力。用心和用脑子不一样,用脑子可以学技巧,用心灵是一种纯朴的,但是它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勇敢是每临大事从容不迫找到自己的出路。我看到很多朋友提出来的不同的问题,我觉得大家提的问题都挺有价值的,有很多朋友都问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走到今天这个社会结构里,儒家文化能够让我们起到一些回归的作用吗?它跟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有没有什么样的冲突?然后很多朋友都问,在现实中根据《论语》还有《庄子》这样的一些典籍,怎样能够得到自己的体会和心得?而且还有人问我们阅读上可能会怕受到很多障碍,很多先入为主的影响,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得到自己的启发。我想这些问题都会指向一个答案,就是从我们的心里去找答案。

中国文化有一句话,诂无达古,中国古代这些诗经等东西,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人文的东西不是数理化,不是说一加一一定等于二,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问问孔子、问问庄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很多答案是在我们的心里。大家不要认为时代改换了,我们有很多制度上的不相符,我们一定要去苛责古人,或者古人一定要超越时空迁就现代,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古代的典籍里找到跟生命相关、跟人性最贴近的内容,让它对自己的生活有价值,就是这么一条。《诗经》、《楚辞》、《论语》、《庄子》,包括其他的典籍,我们愿意读什么就读什么,不一定非要读什么或者要读懂,人有时候懂得一种道理是有缘分的。我自己读《论语》,十几岁二十几岁喜欢的都是《论语》中特别壮阔的话,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还有死而后已不亦大乎等等,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就喜欢这些句子。

再过十年、再过十几年,越读越喜欢朴素的东西,我二十岁时不会喜欢老者安之、朋者信之、少者怀之,其实我们从来不缺乏远大的理想,就是缺的是从脚底下到理想的那几步,我们最缺乏的是人心最朴素的安顿和切实的起点,我们缺乏的是温暖的微笑,我们每天横眉立目谈了很多远大的理想,就象卢浮宫抢救一幅名画,连安全出口都没有找到,怎么谈抢救一幅名画呢?大家都问我怎么读的,有什么心得,其实我在这里说的是自己的一己心得,我相信千心万心都会有所得,每一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和解读,经典不见得一定要背诵多少,只要能够怦然入心就可以了。还有很多朋友关心,说你现在是讲了《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会不会往下讲老子、中庸等等经典,我想跟大家说,我接下来讲的可能跟这些经典离的很远,我刚刚出的一本书讲昆曲,一个中国很古老的戏曲形式,明代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了。昆曲有一个大戏《牡丹亭》,让大家熟悉知晓的折子戏就是《游园惊梦》,这本书也是从《游园惊梦》讲起,谈了很多昆曲的美。

为什么我会改讲昆曲?我从小就是戏迷,几岁我就听戏长大,我喜欢这样的方式,而且我也想传达我的一个态度,就是人不一定要经常去做你已经熟悉重复的事情,我喜欢一句谚语,人生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人生的长度,你想一想七八十年、八九十年,也就是这样,但是究竟是活成一条小溪还是大河,取决于你把河床建在那里,能够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吗?经典讲下去还是一脉相承的,我能不能转换另外一个想法?我喜欢《论语》里孔子所描述的一个人格成长的境界,他说了四句话,志于道、聚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其实是审美欣赏的境界,这样天地遨游的境界,有一点像是《庄子》里谈的道家人生,庄子说世间万物都是车马可以搭乘的,在广州出行可以坐公共汽车可以搭地铁,或者是打出租车,或者自己开车。乘万物以游心,游于艺就是给你一个搭乘的形式,有一个艺术载体,最后让你完成心灵遨游。

人这一辈子做什么事不见得是拘泥的,要完成这样的人格成长。我们这样的一生,选择做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是最终所选择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完成对自己生命的成全。我们这一生中可以做过很多事,可以见过很多人,可以有过楷模、有过偶像,但是你最后的目的不是把自己成为他人的复制品,而是让自己终于成为不可替代的自己。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把握自己的现在、把握自己的未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朝这个方向走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圣贤也不会给我们标准答案。

有一个故事说的好,在一个古老的部落里有一个料事如神的老酋长,从来不会说错任何预言。有一个小伙子不服气,抓了一只刚刚孵出来的小鸟去找老酋长,你说这只鸟是死的是活的,反正你说是活的我就捏死它,如果你说是死的我就放了它。那个老人就说了一句话,生命就在你的手中。今天我在中山纪念堂,这一句话就是我最后要送出的祝福,我想每一个人不管你的此刻是喜是忧,不管你接触过经典还是从来没有,不管你未来的梦想是什么,就在这样的一个很美好的上午,我们大家完成这样一次心灵的交谈,我只是希望每一个人信任这样一点,就是你自己的未来是按照你理想的模样去构筑的,因为你的生命就在你的手中。谢谢大家。

主持人:同志们,刚才于丹老师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大家都在说和谐,和谐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关键是心灵的和谐,于丹老师今天的课对于我们来说,应该说给了一个心灵的陶冶,对我们调适自己,调适自己的心情,构建一个和谐的心灵世界,给了我们很大的感悟和启迪。我们今天大家都是收获非常大,而且我看到大家也是听的非常的认真。最后以热烈的掌声对于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的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仅供学术交流,其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演讲者审校,如有错漏,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