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学术沙龙 > 正文

学术活动十七: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阶层与政治权力配置

 发布日期:2007年10月16日 点击次数:


活动时间:2007年9月29日上午9:00——11:30

活动地点:励耘楼A301

沙龙论题: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阶层与政治权力配置

主讲人:范时杰

主持人:于风政

参加人:肖杰、胡雪梅、钱正荣、刘仲平、潘庆均、刘志、魏志栋、贺畋甜、汝绪华、许兰、徐平、张红梅、刘英俊、郑青竹、刘琦、梦翔鹤、赖金平

一、主讲内容

1、要解决的是时间限定问题,什么是中国社会转型期、该时期有什么特点、存在什么特有现象等。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没有进行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下,在一个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生发出来一个试图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市场化的逻辑。因此,中国的当下,是犹如通过历史三峡的社会转型,更是一种试图崛起的疯狂的跳跃式转型,从根本上来说没有超越“超英赶美”的单纯经济因素的转型思维。与西方的渐进转型不同,中国历史的多种转型挤压到了现代这个特定的时代,工业化转型、政治民主化转型、科学技术化转型、全球化转型、经济市场化转型、知识社会化转型、资本知识化转型和文明转型一起堆积。

2、对政治权力的认识

首先,要解决的是政治权力作为一个合集,到底涵括了那些成分;其次,政治权力运行和配置的政治实践和经验。

3、阶层对中国政治权力运行机制的影响:

强势集团的有效竞争是建立在弱势群体的有效竞争之上,改革的最后成功则是建立在草根社会的主流。因此,讨论阶层在社会转型中对权力配置、运行的影响,居于重要地位。

(1)和谐社会下的表层的影响

首先,阶层的出现影响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对于行政权力来说,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来进行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与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相结合。

其次,社会阶层的出现,在立法结构中出现独立的利益主张:独立候选人、代表的职业身份,农民工等。

再次,使得原有的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司法救济和社会舆论的强势,来源于独立的社会司法救济、知识分子阶层和各阶层自身的主体性凸现。

(2)政治文化下的深层次影响

首先,带动了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在利益、目标相关的提前下,进行一种自我培训和精神灌注;其次,以阶层形式反映到利益集团参与政治的方式,在政治斗争中培养民主意识和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形成宽容;第三,影响中国政治体系划分来说,阶层多元化要求政治权力的中心也不断展开,向下发展,地方主义抬头的话,中央的单一性和区分度有所变革。强大的高度集中的垄断会逐渐被消减。

4、存在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民主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作为前提,一个社会凭空套用一套民主制度,而没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在权力配置过程中,政治权利只能是一种被利用的幌子,最终的结果是一种国家威权主义。普选制是一种程序,要是没有社会、文化相配合,没有宽容、守法、公平、多元等核心价值最为政治文化的灵魂,阶层的力量就不会在整个政治生态中有效的表达出一个身份团体的群体力量,代表全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力量制衡就缺失,那么追求的那种所谓的利益多元和利益分配、整合,只是一种美妙的空想而已。

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从中国现实的状况看,阶层意识在不断的觉醒和呐喊,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联盟在不断的涌现,有重大利益相关或纽和的问题成为阶层形成的一个重要维系指数,也是克服“集体行动逻辑”的重要砝码。但在整个政治生态中,阶层的独立人格和权力配置中的权利意识仍然淡薄,没有形成作为政治主体权力配置、运行体系中的主体意识。这个问题的症结点在于维系阶层的纽带过于薄弱,超越功利的经济因素之外的道德约束、意志规制微乎其微。自组织能力的低下,使得整个的政治生态处于一种亚民主的状态当中,政治权利的行使,在政治权力的牵引下,流向了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在权力运行和配置中,反而增强了政治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社会转型,在中国没有改变原有的臣民文化,就不可能生长出一种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共和制度的公民政治文化。因此,我们看到冠冕堂皇的当今中国政治体系背后,则是现代国家和现代政体徒有其表。康有为、梁启超的启民智、开民化和伸民权的历史主体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

稍微乐观的分析,则中国存在了一种人民意识,不过更多的是国民意识而非其它,更没有在阶层兴起的过程中去刻意、努力塑造一种公民意识。利用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力的手段,在社会转型期间,通过政治权力的配置和运行,来重新宰制公民权利,进而束缚阶层的力量的集中和释放。通过积极渲染出来的各种民族主义激情,矛头直指中国人之外的其它利益相关者。自信心、自豪感的目标是国民的凝聚和推崇,进而可以消蚀公民权利意识。这样以阶层为代表的当下中国新政治现象,逐渐成为一个对公民个人权利置若罔闻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没有了营造公民文化、提供公共空间、产生公共话语、培养公共意识、追求公共利益、实现社会责任的历史觉悟,社会公正的社会意识也就自然消失的政治逻辑。

因此,现今阶层在国民意识的笼罩下,被意识形态和新的权力支配所束缚,依托民主形式为政权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石——民生,通过新的政治权力、社会价值分配的载体,来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公共政策角度和层面的和谐。进一步政治层面和政治文化、社会价值领域的和谐,在没有阶层真正的兴起下,是不可能有所进展和突破的。

这种悲哀,是在权力配置过程中,与阶层相对应的自身的公民权利的虚置是休戚与共的。原因应该归结于现有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根本性缺损和偏离。如果说政治中的阶层权利和经济中的产权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那么,政治产权在当下社会转型中是正处于一个虚席以待的阶段。经济产权在明确的客观存在为载体的逻辑中存生,这种物权的存在根基在于市场机制、商品经济和商业精神,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的确证,使得经济产权能够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和推广。然政治产权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既没有民主制度又没有民主的公民文化,则这个社会阶层在权力配置和运行过程中是和权力和财富本身勾结一起时才能显示其主体性,官商勾结、钱权交易才是与阶层的公民权利向对照的现实权力配置。

5、结论:

民主是确证权力和平更替的重要机制、是一种冲突、妥协,进行利益配置和权力配置的一个私人权利的公共行使场所。目的就是要通过阶层在当下的复杂的社会转型期间,在权力运行和配置的比对中,找到阶层的自身历史定位,证明社会转型期不仅要强大的国家,还要有强大的人民权利。在民主和共和的政治光谱中间,通过阶层的多元利益和多元价值的对立、冲突和整合过程中,能够在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不过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中,我们发现了结果是没有出现一个公共空间,使用公共话语来进行一种利益的交换和妥协,即在权力配置中,没有出现应有的制约平衡机制。

二、讨论

于老师:在传统社会,马克思认为存在两个阶级,就是工人和农民。至于知识分子,在一段历史时期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是很大程度上,知识分子具有相对独立性。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开放的社会与阶层关系不断变化,社会出现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碎片化或者断裂的社会现象,要对中国政治的把握,关键就是要看中国政治体系的权力配置。

肖老师: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是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社会阶层从无到有,不断涌现。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一种必然现象,不同的社会阶层要进行利益表达,也必然引起和推动政治权力配置体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促进了阶层的形成,各阶层利益的不断表达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但是,如何理解阶层?划分阶层的根据是什么?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是以经济为标准,也有人认为是以政治话语权来划分阶层。但是,事实上单一的标准来划分阶层都不能令人信服。

钱老师:阶层的划分比阶级的划分更有意义,西方社会学意义上的理想阶层分布应该是呈橄榄球形状,而中国目前的阶层分布却是中上阶层占20%,中下阶层占70%。同时,阶层力量的发展壮大仅是影响中国权力配置的一个因素,关建是阶层要通过影响政治权力的配置,进行制度变迁,对国家的公权力进行制度制约。

张红梅老师: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影响了中国政治体系中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例如,NGO(非政府组织)在现代社会各项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环保领域。虽然NGO不能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独立影响中国的权力配置,但是,它发挥作用的领域却非常广泛,从影响政府的决策,到某一具体项目的开展,NGO都可以发挥它的作用。NGO可以依靠现有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如听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参与政府的环境管理行为,然而,它的参与渠道是有限的,现有的法律还不能为NGO提供最充分的保障。NGO作为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代表的是民意民愿,再现在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政治力的配置和运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它参与到政府的管理行为中来,有利于实现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

主持人与张老师进行了交流,主持人举云南兴修水电站破坏生态、怒江事件等例来说明NGO发挥的影响。

潘庆均老师:针对主讲人的主讲内容,向主讲人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阶层取代阶级,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如何看待?第二,放开民主,是否会导致暴政?

范时杰老师:对于潘老师的问题,范老师认为,政党的竞选理念与执政理念不同,只要一个政党成为执政党,就必须在国家权力运行过程中要照顾全体人民的利益。从社会现实出发,可以看出社会的阶层分化非常明显,作为一个执政党,就有必要把这些变化纳入到政治体系的考虑范围之中。党的合法地位是建立在无缝隙的管理社会事务,多中心的提供公共服务,来让更多地人认同。因此,在国家权力配置中,需要民主,不仅是一种制度,更要有一种文化,这样才会有各个阶层的利益主张和利益要求得到表达、协调和满足。在开放的社会下,随着草根意识的培养,应把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各个阶层对利益进行主张、表达,从而形成与民主精神相契合的习惯。实行民主不一定导致暴政。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最终沦为暴民政治,是因为雅典民主缺乏规则,缺乏法治精神,缺乏权力的制衡。暴民政治不是民主的产物,而是过度的个人政治意识和政治自由的产物,从古希腊的经验可以表明,只要存在一个制约平衡的机制,只要是阶层之间的平衡——寡头、贵族和平民,就可以维持一个良好的民主运行状态。

汝绪华老师:阶层应该具有流动性,一般说来,社会上主要存在三个阶层:上层、中层和下层。上层,也可称为强势群体、精英阶层,它包括权力精英、资本精英与知识精英;中层即中产阶级;下层泛指弱势群体或草根阶层。在常态社会中,这三个阶层之间是流动性的,只要有能力,出身草根的也可以跻身精英之列。但在社会的阶层结构严重不合理,譬如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形下,就有可能形成精英对草根的压制,如果代表公权力的精英阶层、代表社会良心的知识阶层与代表财富的资本阶层结盟、合谋,进而形成一个封闭的、排他的小圈子,那么阶层间的流动性将陷于停滞。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意味着这个社会已经坐在火山口上,它随时都会被撕裂。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苗头,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在中国的权力配置过程,不可忽视的是宪政和民主的关系问题,宪政的重心是共和,所谓宪政国家是共和民主国家而非纯粹民主国家。单纯的民主制度虽然可以确保多数人的利益,却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共和制度保护各个阶层的利益,尤其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可以制约民主的多数对少数人的暴虐。施米特把宪法分为绝对宪法与相对宪法,绝对宪法是关于国体的,是至高无上的,绝对多数人也不能改,如若不然,国将不国。相对宪法是可以修改的,民主方式的绝对多数就可以为之。

于老师:宪法的修改,会设计到两个层次的问题,宪法精神和宪法具体规定。宪法层面的变化是基本的政治权力的变化,也深刻的反映了现实政治权力配置的变化。中国政治权力配置体系的变化中观察发现,中国的宪政体系对中国的权力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前述说讨论的生态环保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政治权力的问题。

刘志老师: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阶层划分是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在这个多元化过程中,和谐的政治文化为社会所亟需,但这种政治文化的形成靠什么来推动?尤其是弱势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如何申张?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于在生态保护问题上,相对于强大的人类来说处于弱势的那些生命和物种,如何避免在人类中心的理念下被完全工具化、客体化的命运。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权力的配置,除了需要弱势阶层的斗争和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强势阶层超越本位的觉醒!因为一个失衡的秩序中,强势阶层也没有可以被预期和保障的长远利益。

范时杰老师:动物伦理作为现代政治伦理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建立在一种公平正义的政治和谐范畴之上。进行道德关怀,推广普世价值,应该认真面对这些问题。在政治权力的配置中,不可能让强势集团为这些弱势群体说话,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首先要在意识上独立,其次在行为上独立,在独立的意识和行为中声张和维护自已的利益。维系一个阶层的存在,有时是偶然的因素,但是一个阶层必然有共同的相关的利益。

于风政老师:传统的社会阶层被打破,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变化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接下来,于老师针对讨论主题,以“社会分层与政治权力”为题进行了发言(全文另发),详细阐述了社会结构变动的基本动因与实质,财富、资源占有状况与政治权力配置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现阶段社会分层与政治权力重新配置过程的主要特点等问题。他认为,随着中国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社会矛盾的积累与激化,以扩大民主、健全法治、保证公众有序参与为基本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另外,于老师认为,政治权力体系是封闭的,各个阶层不能进入政治权力体系发声的。也就是说,政治权力是被配置的,而不是社会政治力量在冲突的过程中争取来的。只有一个开放的系统,才能容纳和协调各种利益主张和利益要求,进行政治权利的合理运行

徐平老师:前面的老师的发言都在关注弱势群体,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富人集团。在中国的政治权力的配置中,让平民形成利益表达的习惯实际上是很无力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让富人集团起来抗衡政府。

肖老师:主讲人多谈利益表达,认为通过利益表达可形成一个集团或政治力量。主讲人认为阶层的出现影响执政党理念是表层的影响,而我认为对理念的影响应该属于深层的。

于老师:政治的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中国法外制度和法内制度相脱节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公众参与政治的力度。

钱正荣老师:对中国的权力配置,究竟采取什么路径?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还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如果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在政治权力封闭的情况下,通过草根文化影响政治权力,这条路径是最难的。

魏志栋老师:从文化上来说,中国传统上缺乏民主、法治精神;民主不一定就好,民主会导致效率低下,可能会导致暴政。就中国目前的现实而言,人们没有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体系,因而不适合采取自下而上的民主。另外,我不同意刘志老师把动物群体也作为一个阶层的观点,因为动物是客体而不是主体。

此次论坛历经将近两个半小时,大家在紧张而友好的气氛中开启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最后,主持人于老师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1、此次讨论很成功,大家有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讨论的主题太大,有点难以深入;2、希望下次讨论大家都要准备发言提纲。

另外,讨论结束后,沙龙负责人肖老师还对本学期的沙龙活动进行了具体安排,下次沙龙活动的报告人是魏志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