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四十二*
题目:八十年代的文学与政治
主讲:徐庆全,《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
时间:5月9日晚19:00
地点:模拟法庭(励泽楼A102)
5月9日晚上19:00,我院邀请《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徐庆全先生在励泽楼A102(模拟法庭)做题为《转折年代的文学与政治》的讲座。
徐庆全先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转折年代的文学与政治:
第一方面:文坛回春的曲折历程 徐先生首先简明扼要地回顾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对文学的禁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除了“文艺黑线”论的枷锁,彻底否定了《座谈会纪要》,胡耀邦同志担任了中宣部部长,周扬同志也得以复出。徐先生又特别谈到了文学对政治的促进作用,文革后文学上的解禁促进了政治的发展,《天安门诗抄》、《于无声处》以及臧克家先生的《忆向阳》等作品的出现,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些作品对天安门事件的平反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方面:文艺界的分歧:惜春派和偏左派文艺界形成了两个派别:惜春派和偏左派。惜春派主要以周扬、茅盾、巴金、张光年、冯牧、陈荒煤等作家为代表。偏左派以王任重、林默涵、刘白羽、丁玲、贺敬之等作家为代表。
徐先生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政治和文艺。
1979年,中央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文艺上出现“倒春寒”,话剧《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等)、电影剧本《女贼》(王靖)和《在社会的档案里》(李克成)等三个反官僚特权的剧本以及反映“文革”的剧本,争论空前激烈。最突出的是对作品《歌德与缺德》的争论。
1980年,胡耀邦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上比较开明,文艺上也相对来说较开明,召开了剧本座谈会,采取了柔性的政策,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 ,从“伤痕文学”进入了“反思文学”。代表性作品主要有:《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人啊,人》(戴厚英)。
1981年:从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开始,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艺上对白桦《苦恋》、叶文福诗歌等一系列文艺作品的批判。
1982年,中央召开了十二大,一些“凡是派”人物失去了位置,一批坚持改革的人进入了中央委员会,政治上出现了比较宽松的气氛。在文艺上,确立了保障文艺创作的新《文艺十条》。《《晚霞消失的时候》、《人啊,人》等作品在文艺界、知识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3年,政治上开始批判“异化论”,发起“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文艺上一大批作品被视为“精神污染”。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特区,提出“不是收,而是放”的指导思想。进行了28天“清除精神污染”也立即停止了。文艺上,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重新了出现了宽松的气氛。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向徐老师提问。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艺和政治有了更深的了解。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徐老师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