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四十*
题目:崇武的审美及其蜕变——上海文革期间的服装变化
时间:4月28日晚7:00
地点:模拟法庭主讲人:金大陆教授
主讲人简介: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生活史专家,并从事从事城市发展和青年运动史研究,是上海青年运动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理事、中国青年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在《读书》、《社会科学》、《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数十篇文章。
4月29日晚上19:00,著名学者金大陆教授来我校做题为《崇“武”的审美及其蜕变--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研究之一》。我院副院长肖杰老师主持了此次讲座。
金教授在讲座中分别从六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第一方面:标树崇“武”的审美
文革期间,一身军装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派”的身份认同和标识;成了向资产阶级进行“战斗”的姿态和象征。一身军装进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风尚。然而,上海百万群众举行浩浩荡荡的集会游行时,仍未见“一身军装”的身影,有的是白衬衫、蓝裤子,甚至是花衬衫、花裙子。其原因可能是上海的军装来源渠道并不宽敞;可能是上海市民的潜意识中先天性地排拒“要武”,一种温润典雅的生活意趣仍挥之不去。
第二方面:悄悄启动的消解和蜕变。
1967-1968年间,一种从社会底层,从社会内部分蘖出的审美取向萌生了,且悄悄地流传着、不仅构成了民间的喜好和渴望,更表达着民间的情感和立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的审美取向开始消解崇“武”;崇“武”的审美则在这种消解中渐渐地发生着蜕变。
第三个方面:“一身军装”的变形 “一身军装”毕竟属于文革运动者的身份符号,直至文革中后期,仍然受到一部分激进的骨干分子、积极分子的青睐和追捧。随着,“一身军装”的变形,崇“武”审美逐渐蜕变,不是走向它的对立面,而是本身的失真和变态一一以至“革命”和“战斗”的意味,被一种浮华,一种荒诞所浸染、所取代。
第四个方面:化解“千人一面”。
上海人经典地通过变换“衣领和衣袖”的色彩和式样,通过改换“三围”的尺寸,点缀、修饰自身的装束,从而使“老三色”,“老三装”变得清丽一些,俏巧一些。
六七十年代上海化纤产业飞跃发展,布料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1968年8月,南京西路红缨服装店出售的确凉时,曾因争购造成1死6伤的挤压事故。上海纺织服装业的升级换代,迎合了人们消解“千人一面”的意愿,以利于人们显扬大方、明朗和亮丽的审美风格。
第五个方面:江青服。 1973年9月12日,江青在陪同外宾时,出人意料地穿出了一套仿古连衫裙,并声称是所谓“国服”。1974年江青趁批林批孔运动,自上而下地推进“服装革命”。然而,大街上却时时出现经改装的开襟领连衫裙。1975年夏季的上海,推广了近两年的“江青服”非但没有流行,一些女青年反而通过改装“江青服”,在大街上斗胆地显露身姿和风情了。
第六个方面:所谓“奇装异服”。
一部分青年人索性公开以或浪漫、或风流、或倜傥、或荒诞,甚至以颓靡、伧俗的着装风格招摇过市。越是到文革的中后期,由文革初期标树的“一身军装”和“千人一面”的取向,越是暴露出其独尊“武装”,泯没“红装”,以崇“武”的审美熄灭万紫千红的美,这是违背生活至理的。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向金教授表示感谢!